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tyc1286太阳成集团草地生态学研究基地的有关情况:
一、建设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学科发展、国民经济建设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科学院、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教育部等部门乃至地方政府各自都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建立了一批野外观测和试验研究站。据初步统计,全国的野外观测台站约有7000余个,其中研究型的台站约424个。涉及的研究领域和学科涵盖了地球科学、生物学的各个方面,涉及多种生态系统类型。
“国家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络”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主管部门有中国科学院、林业部、农业部、水利部、教育部等。这些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共有53个,按生态系统类型划分为四大类: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地、荒漠生态系统,水体、湿地生态系统。其中草地、荒漠生态系统研究站有9个: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新疆策勒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新疆阜康荒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青海海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河北沽源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甘肃民勤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宁夏沙坡头沙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这些“国家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及其他观测台站,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野外长期科学观测和试验研究平台,获取了一系列科学数据,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历史沿革
tyc1286太阳成集团自建校以来,从1958年到1965年期间,就在白音锡勒牧场建立了草原生态实习基地。先后开展了植物区系、植物生理生态、植物群落与种群分析、植被制图、草原退化演替、草原利用与管理制度等实验研究工作和学生野外生态学实习。
1977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规划大会制订的科学发展规划中,根据国际生态学发展动态和“国际生物学(IBP)计划”及“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确定了建立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任务。1978年,经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协商,决定由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和tyc1286太阳成集团联合在白音锡勒牧场建立我国第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该站1979年正式建立。从1980年起,tyc1286太阳成集团即承担起该站草原植物区系多样性和植被生态学,土壤微生物及土壤动物生态学,草原退化与恢复演替,割草场动态与割草制度和营建人工草地的实验生态学研究。至今,已取得了30年的季节与年度间的动态数据。此外,生态学专业学生的野外综合实习也从1980年起一直持续至今。
tyc1286太阳成集团与毛登牧场的合作始于2006年。从2006年开始,tyc1286太阳成集团相关专业的学生即在该牧场进行生态学野外综合实习。2007年,tyc1286太阳成集团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的国家生物学基地院校骨干教师野外综合实习培训班在此进行。此外,tyc1286太阳成集团还承担国家生物学基地开放实习的任务,已在该牧场进行了2期:2008年,国内10所基地院校的70多名师生参加;2009年,国内16所基地院校的105多名师生参加。
自2006年开始,tyc1286太阳成集团就与毛登牧场协商在此建设生态学长期定位研究基地。今天,“tyc1286太阳成集团草地生态学研究基地”在此得以正式建立,是多方努力的结果,是对2007年9月tyc1286太阳成集团与锡林郭勒盟签订的“加强校盟合作协议书”的具体落实与体现。在该“基地”的筹建过程中,锡林郭勒盟盟委、行政公署,锡林浩特市市委、市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共建单位毛登牧场给予了大力帮助和积极配合。在此,向为“tyc1286太阳成集团草地生态学研究基地”筹建过程中提供大力支持和帮助的盟、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及同志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三、“基地”建设规划
该研究基地总面积5500亩,由2000亩大针茅典型草原样地、1500亩羊草杂类草草原样地、1500亩退化草原样地及500亩控制实验样地组成。其中大针茅草原样地和羊草草原样地基本为原生群落,为我国北方半干旱区中温型典型草原植被的代表,是了解我国北方典型草原的窗口;退化草原样地是一个重度放牧草原,是了解和研究草原退化与恢复演替过程的理想场所;控制实验样地是研究实验生态学的理想基地。
1.总体目标
以我国温带典型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瞄准国内、国际生态学前沿与我区面临的畜牧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实际问题进行长期监测与定位研究,深入研究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过程等诸多生态学基础理论问题,带动tyc1286太阳成集团生态学重点学科及其相关、相邻团队建设和发展;搭建草地、畜牧、草原经济与文化等学科研究平台,促进人才培养,增进国内、国际相关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为地方决策部门提供相关科学数据与理论依据,解决地方需求。力争进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台站,使之成为我国草地生态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合作交流、服务社会的重要基地。
2.近期目标(5年)
到2015年,完成野外站的基本建设任务,培养、吸引和稳定一定数量的,在生态学等学科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和发展潜力的科研骨干和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建立起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区域特色的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平台。
3.中期目标(10年)
到2020年,提供10年的相关观测与监测数据;在生态学、可持续性科学及其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取得实质性突破,产生若干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并为自治区及国家宏观战略决策提供服务;打造国内一流野外实验研究平台,力争成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台站。
4.长期期目标(20~30年)
紧跟国际生态学等学科研究前沿,不断产生创新的研究成果;力争成为国际一流草地生态系统研究台站与人才培养基地;不断提供长期野外观测与监测数据,为地方决策部门提供相关科学数据与理论。
5.研究项目规划
1)长期基础观测研究
围绕生态学与可持续性科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从2010年开始,进行长期不间断定位观测,为各类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主要包括:各气象要素的全年自动观测;各样地群落生物量与物种生物量的动态监测;各样地土壤水分动态监测;各样地土壤养分动态监测;地表径流自动监测;微生物动态研究;物候动态观测。
2)近10年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⑴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与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通过长期定位观测,揭示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获取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平衡与碳汇数据;提出草原生态系统固碳、减排及适应全球变化的方放案。
⑵演替与恢复生态学。在前期连续30年研究取得的进展基础之上,利用退化样地继续深入研究,有望取得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
⑶草地生态系统水文生态特征与过程研究。通过对不同草地类型径流特性及植被对地表径流动态过程的影响及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揭示草原生态系统优势植物的水分利用格局和适应机制。
⑷人工草地建设与草业科学研究。深入开展牧草的抗逆生物学、牧草与作物基因工程等基础研究及人工草地建设研究。
⑸土壤微生物与草地食用菌研究。在前期基础上,利用本平台继续深入研究,有望在土壤微生物结构与功能、蒙古口蘑生长机理等领域取得深入认识。
⑹生态适应与生理生态学研究。探讨植物个体与群体对环境的生态适应性及其生理生态过程。
⑺放牧生态学与草原游牧文化研究。从草原游牧文化精髓之中求得宝贵的教益,通过科学的实验设计,深入开展天然草地生态系统放牧制度和利用方式的研究。
⑻草地生态系统定量遥感与3S技术研究。利用长期监测数据开展草地定量遥感与3S技术研究研究,建立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模型。
⑼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维持与调控。基于长期观测数据,构建多尺度生态服务功能预测预报模型与草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揭示变化环境下的生态系统核心生态服务功能时空格局动态。
⑽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综合研究。整合社会经济、人文、文化、民俗、管理及地方需求,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可持续科学研究,为区域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2009年11月10日上午,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毛登牧场举行的“tyc1286太阳成集团草地生态学研究基地”挂牌仪式上的讲话)